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

光阴似箭,白驹过隙。


一晃眼,我也毕业了。

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。

仿佛前几天,我还在学校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聊天打趣,而后却将都成为回忆。

似乎在一系列令人生畏的流程过后,我的初中生活就此戛然而止了——

大概吧。

好像中考不过是一次不同的月考,考完之后仍然会无休止的继续......

适应了规律的循环的中学生活没多久,却就要分别了。我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个事实吧,眼前仍能看见老师在讲台上讲着课,学生在讲台下讲着话,有人在课桌下飞黑镜。在这样的生活下每天似乎都差不多,日子一天天过去而浑然不觉,也就一天天的,随意地度过。想必这就是熟悉的事物悄然间离我而去的感觉吧。我似乎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会继续,可是已经到头了啊。

忆及往昔,遂记此篇。


想起那天的百日誓师,已经是百日前了。(?)

并没有什么十分确切的印象。

倒是不久前的中考记忆犹新。

第三天考完最后一科英语后便结束了。

吃完饭,回到礼堂等待,难耐烦躁的礼堂里,电动棋牌之声不绝。

现在想来,倒也没有那么令人生厌。

对于之前考得如何,我竟意外地不在意了。

自己坐在桌前,沉浸答卷的场景仍能回想起来。

紧张,兴奋。

三年的时光,就在这三天里画上句号。

同学们的谈论,老师们的鼓舞,让我一时间有些恍惚。

居然真的轮到我了。明明感觉离我遥不可及呢。

大概就像死亡一样,终究要面对,谁也无法逃避。

就这样埋葬我的初中生活吧。


三班班风奇特,以至于可以获得“游戏厅”的称号,而三班也对得起这个称号。现在批判三班的班风,恐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,批判它可能对我有点益处,但有点益处不太可能。

对于已经解体的三班,用客观的手法描写并不容易,毕竟人都带有有色眼镜,难免写成春秋笔法。

所以,如果你够聪明,会发现我是在叠甲(大雾)

总的来说,三班还是相当散漫的。

当然,三班有相当勤奋的同学,但一般这样勤奋的同学,也同样甚至更加勤奋地看黑镜。

并非贬低黑镜,但提到初三的三班就不得不提下黑镜。

三班因而在初三形成了独特的黑镜文化。

在上学期还只是初见端倪,而到下学期便已经趋于完善,并被发扬光大,甚至形成了完整的鄙视链。

钟噫就处于这个鄙视链的底端,是黑镜的耻辱。

黑镜已然成为三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。小的黑镜,如MP3等,多用于看小说,听歌。高级一点,如黑丁的表,神秘MP4可以上网,或者van点usee。最顶级的完全体就不必多言了。

黑镜的逐渐泛化,大概能体现出三班的发展。显然,在早期,三班的黑镜还很不发达。其中chaochao可能是最早的了。

注意到,黑镜的发展集中于初三,我们可以断定其间有重要的事件产生了一些影响。

很显然。

bsk的落榜,毫无疑问给全班蒙上了一层阴云。

不必多言,初二到初三的转折是三班变化最大的时期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落榜的1!5!都处于群情激愤的状态。很好理解。不过随着时间久了,1!5!渐渐也看开了(。之前三班的压力应该并不算大,至少在成绩上仍能勉强保持(一定程度上的)领先。但现在,雪豹只能悲鸣自己被资本做局了,凭什么那个靠脸吃饭的顶针就可以上台。然而来不及为做题家哀悼了,因为接下来赶到战场的就是奥尻和中尻了。于是压力骤增,从化4z的压力开始弥漫。尽管不少人在经过一轮cpu之后逐渐稳定了心态,可是压力不会消散。自然的,有压力就需要发泄。所以我想黑镜就是这样发展的。


鉴于三班的倒闭,岁月史官屮哥的懒惰,现在研究三班史学已几乎没有实际意义——娱乐意义大于现实意义,这一点与?学相似。不过三班的?学十分浅薄,水平更是相差甚远,还停留在空谈下台、题诗、臆想贪污的行为,主要谈论的也无非就是坦克,甚至没有脱离万紫符,另外将军的恩情也毫不意外的恩泽到了三班。自然,反动是三班的一大特点,不过这种反动太过低级,以至于成为了一种抽象。简单的用皮鼓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,三班的主要成分是小资。话说什么学生的主要成分不是小资。因此三班不仅不←也不→,而是向↓。当然了,皮鼓决定脑袋,好在三班人经常换位置挪皮鼓,也还没有收到xx的单程票。话说我好像跑题了,为了避免我突然失联(?,还是谈论一些更加正确的内容。

周草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巨作,可惜没有写完。我是十分可惜的。因为现在来看,三班的确有很多可以改进的问题,然而现在再来讲,就像一本戛然而止的be小说的意难平。周草人先生毫无疑问,水平是在周树人先生之下的,但也不妨碍他在三班的地位。我与草人先生在初一入学以来就比较投机,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投机吧,或者是我们有很多相同的见解,批判某些相同的东西,甚至混过某些相同的烂圈子里。唯一可惜的是我们没有相同的npy。悲哀。实际上,可能是只有草人先生比较理解我罢。

三班的人都很忙,但是不知道在忙什么。

我经常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。班上有的围坐一起,谈论着游戏和天安门,有的追着人,追上了便往死命去打。有的在讲台上扔着乒乓球。有的睡觉,睡的很舒服。有的还没睡着,趴得不太舒服。

我很敬佩a3,他是清醒的。

我有时也只能把自己融入这片混乱中。

后来a3走了,当然他并没有离开我们,却又好像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
再后来又有很多人走了。我也渐渐习惯了坐不满的教室。大概他们也不会回来了,可即使回来了又如何呢。

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。


在早期,我个人将三班分为几个派系。

0306和0330分别两派,还有0323,0335等组成一派,剩下的不属于。

三班给我一种强烈的割裂感,我意识到我就是不属于任何的人。当然我不是唯一这样的人。

所以估计是这样吧,找不到自己的位置。

试图融入一个集体不是容易的事情,这三年以来我似乎都没有成功,但后来我也不再在乎,随着三班的分崩离析,剩下的部分似乎融合成了一块。我也不再在乎了,想必是因为同样的经历被接纳了罢,各种派别的余孽自称一派。

恍惚间,又想起了一张张脸,真想将那些批判的文字全都记下,但是已经没有意义了。唉。

初二的时候,每次放学都能看到围坐一排的三班同学,似乎一年都基本如此。ꟻH食堂的座位号至今意义不明,饭菜也是,你永远可以相信ꟻH的饭菜不值得相信,以至于异国风味套餐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梗。ꟻH的食堂似乎没有怎么进步,而不进则退。这就不得不引发班上某些人的遐想,想要发动大调查出避税了。有没有这种事情不好说,不过食堂的质量我是看在眼里,吃进胃里。之前的小卖部,不知缘由被神秘力量ban了,什么真果粒,和其正,王老吉,营养快线都成了失落的记忆。价格自然是比外面高出一截,但一样买。小卖部的东西是越来越少,直到最后连小卖部也没了。

可是,比饭菜更有滋味的,还是与同窗在桌前谈的八卦,天南地北的瞎聊,对各种事物的调侃,对不懂装懂的国际形势分析。到了初三,这种景况便大不如前了。

聊天的内容,也变成了月考的成绩,饭菜的难吃。或许我还对饭堂抱有一丝丝的幻想,但是我错了,错的很离谱。饭堂出的新东西没一个能吃,能吃的东西也被下架了。

可能是我变了吧。


初二上学期,教皇身体不适垮台,三班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。

三班,也因此悄然发生改变,一开始并没有注意,但到后来我意识到,这其实是三班命运的转折点。

教皇走了,三班也就基本散了。

先是历史何老师临时上任,又到数学李老师维新失败,直到最后英语萧老师出来担当重任。

教皇是令所有人印象深刻的人,从大文豪为其特别撰写了一篇博客便可窥见一斑。不过当时大文豪的文笔还比较稚嫩,写的并不够好。教皇能成为教皇,是教众们自愿推选的。教皇不是坑蒙拐骗的逼迫传教,而是自发的吸引了所有人入教,而原因并不只是单纯的因为教皇分享的知识,当然这是一个因素。

教皇是罕见的能被(女同学)称为“姐姐”的老师(令我惊讶了一段时间)。对老师很少会有这样亲昵的称呼,见政治老师在当时也只是在后面加个“级”字,可见人民对她的的爱戴。可是想起来,似乎也不过如此,同样也有人对教皇反感,认为教皇给三班奠定了一个散漫不良的基础,直接影响了后面的三年;当然也有别的原因,比如U盘被没收了。

这也就是教皇最具争议的点了:班级的管理风格。

诚然,三班发展成这样与教皇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,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教皇身体方面的原因,而非管理方式。初一的时候三班与游戏厅还完全不搭边,主要转变就是发生在初二时期,教皇情况不佳隐退,引起政局动荡,三班遂成了一滩散沙或者说烂泥。在开学初教皇就制定了全新的律法,轮换班长理论可行,而且应该十分不错,可经过实践却发现并非如此。怎么绘世呢?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了吗?是犯了→的错误还是←的错误?实际上轮换班长制度根本就是半成品,而教皇还没有完善,就撒手人寰下台了。显然的表现,毫无监管制度,上任的公奴干脆直接开摆,反正也没人在意。劳动积极性不足,干好了也没啥奖励,大家干脆都摆烂吃大锅饭

这时候就有聪明的人想到了,哎👆,那引进市场提高班级活力,不就可以了吗?但我们注意到,班级德育分制度如同摆设,哈耶克的大手不管用,更何况能随意修改德育分的教皇正不知道在哪个阴暗的角落躺着呢。而影响也不小,德育分后来在三班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,真正成为了摆设;同时也间接导致了班级政府公信力的下滑。公信力听起来像德育分一样没啥意义,但恰恰相反,实际上十分重要,具体原因呢可以自行理解,不多赘述。总之,这场长达半个学期的动乱,对三班初中旅途的后半程造成的深远影响,是不可估量的。可惜,现在我们只能当成三班乐子的一部分当作谈料了。

*此事在岁月史官屮哥所著三班史记太监文避雷亦有记载。

说回教皇。教皇做过的事很多,但记得的人很少。是非功过,自有后人评说。

教皇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复杂的。用一个词形容,“随和”可能是最适合的词语,但我想了想觉得不太对,突然觉得“随性”是最合适的。

教皇与这所学校里的其他老师都不同——简直可以说是突兀。在理应压力更大的奥班,教皇却能比平行班更加松弛。

开学初,教皇的演讲便让人印象深刻:同学都是战友。教皇简单分组并且很随便的就选出了三班的班名和班歌,尽管毫无疑问成了黑历史。教皇对自己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教皇经常消失,教皇经常刷新在各种神秘打野点,其中一个点位就是四楼的电梯,教皇经常训斥坐电梯的学生,但是也只是形式上的。教皇看到棋牌会要求收起来。教皇对待黑镜也是一般,而你甚至可以找她充电。教皇经常骂人,而且往往很扎心。教皇经常发表一些与主流论调不同的言论,包括但不限于在广州某学校高度评价外市某学校。

可以看出,教皇有别样的行事风格,师生关系,也差不多可以称作亦师亦友。

不过教皇可能高估了三班,也高估了自己。

初一的三班有一点割裂,不同学科教学风格的割裂,那就是数学和英语。很难说这是否有什么影响,不过就周草人先生的分析而言,三班的纪律很可能是在初一开始下滑的。到了初二,教师更改就暴露出了三班的纪律问题,可是并没有采取什么应对措施,于是在后来的民族交融和政权交替中变成了人们熟知的“游戏厅”。教皇注意到了时任数学老师的独特教学风格,并且多次点名,然而收效甚微。

教皇的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。关于教皇的恩情,我的确有些体会,只是写下会使我社死,故按下不表。对此,我只能由衷的对教皇表示感谢。


三班留下了很多东西,后人仍得以一瞥当年的余晖。

众所周知,三班特产各类杂文,其中以大文豪为首。大文豪是第一个利用了ꟻHOJ的blog一炮成名的。25届应该是第一批使用hydro的ꟻHOJ的,当然上一届也是第一批。大文豪的成功是多方面的:新网站的红利,校内的传播度,还有最重要的是精彩的内容。于是大文豪成为了博客的代表人物。尽管大文豪的成名之作被他自己删掉了,但幸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我在自己博客里补档了一份。

而后大文豪开始高强度创作,可以翻看他之前的博客。除了情书和小说,大文豪业余也会发表一些感想,但是后面就转为散文了。因为大文豪的散文有些抽象,同学们更喜欢看的国产好剧情小说,大文豪不更新了,关注的人就少了。

从中我们可以注意到,大文豪的没落是因为脱离了底层人民。在魔改了大文豪的小说后,我被大文豪使用绿尸寒警告,而我不甘示弱,写了一篇博客反击。最终我们重归于好。只是可惜大文豪之后就不更新了,而大文豪当天的绿尸寒没有补档。虽然我的博客字数看上去很多,可实际上一半都是引用了大文豪的文章。

从此以后我突然有了浓厚的创作欲,出于与某些人的恩恩怨怨,我随便选了些主题开始写抽象文,只是可惜我估计这bei子都写不完了。大概是开的坑太多了,全都填不完,比如之前的游戏代码,小说。因为写的过于抽象,我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了,又在简中互联网上又找了点抽象东西放到博客,或者干脆只是记录,因为我自己也喜欢看(

我发博客的动机应该只有两个,记录和批判。剩下都是发电写的,因为好玩。

有些原本想发到博客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,现在也不打算实现了。

由于学期末能写博客的时间少了,我后来转向使用纸笔。而我是一个很懒的人,所以不会复制到电脑上。我喜欢写博客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可以自己保存。写在纸上很容易藏在某个犄角旮旯就消失了。博客可以让我记住自己写了什么。

除了博客以外,三班也有其他文章,不过因为排除了博客,所以多为纸笔写作。初三兴起了反🧊诗🥧,这些东西不能不敢用普通方法记录,原因是非常显然的。以前大文豪也有写诗词的习惯,还是相当工整的,就是看不太懂,而且他不给看。而这些后来形成潮流的则更加通俗易懂,并且广为流传,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到了26届。这无疑是三班反🧊的一个缩影,也是ꟻH的缩影。

三班还留下了很多东西,反🧊诗只是一部分。三班也有一些东西失传了,但具体有什么影响也只有后来人知道了。

三班的影响力可能要比想象的大,25届的三班似乎是闻名全校的班级,起初主要因良好的纪律而广为人知。

修机文化是三班一项有趣的特色。三班存在一部分修机主义者,即修正机会主义者,这部分暂称修机派。修机派主要在25届初二时主要开始发展。

修机派的发展离不开24届的一位学长。他在长期的修机斗争中发扬修机乐观主义精神,矢志不渝,持之以恒,日复一日的在图书机上启动TORN、CATS等电动程序,并十分无私地将修机技术传授给他人,无论面对何等困难和阻挠,他都坚持不懈,永不言弃,连老师都不由得感叹道“又是你啊”!

修机主义直接影响了25,26,乃至于27届的很大一部分同学。显然修机主义一直在传承下去。

三班在体育课总会有一批人神秘消失,而且这些人大多属于修机派。修机后来日渐演变成了三班的平常娱乐活动之一。

三班同学似乎格外的贪玩,而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,三班的同学几乎是在同一条船上的,不过被发现后就一哄而散。

或许这与修机派的老祖相关,学长每次侦察到可疑单位就会率先战略撤退。不过一般在不紧急的情况会先将程序关闭。

若是万分紧急下,就连程序都来不及关掉,就仓皇出逃了,留下几个围观群众干瞪眼,大家一起跑,跑到没有人的地方去。

将图书机换成一体机,情况也大差不差。

打电动的同学们特有的分工合作,不得不说令人感叹。三班的团结总是体现在其他地方。

典型的是哨兵。尽管相当懈怠,一般只是站在后门看着讲台顺便偶尔看向办公室,有时候还是能发挥一点作用。应该说,能发挥出作用就已经是万幸了。

有的则尽职不少,站在中间走廊看着过道的人。

围观群众们看热闹不嫌事大。有经验的人看到讲台上围着一群人的时候就知道发生了什么。

由于众所周知的法不责众原理,围观者往往可以安全脱身,尤其是在人多的情况下,这时只能挤一挤到讲台上看。人少的情况下,在座位上也能看的清楚,而且要安全不少。这简直像是在看戏。由此,只要围观而不实操,就大概率可以保全自身。然而没有人实操,围观什么?于是便产生一种独特的现象,同学们互相教唆上机,只为自己可以围观。最为典型的就是有外国大师长期来自愿(存疑)三班传授塔学,大受欢迎。由于跨境执法不便,这位大师成了三班人最舒服的“白手套”。为什么是最舒服的,因为这样的手套虽然不多但也不止一个,然而塔学造诣都远不如大师,授课水平相较低下,经常让围观群众红温,喜欢指挥却只剩一条命就快要喜提优点的群众又不敢上台,只能在台下痛骂唐诗。当然有时候看唐诗也不失为一种娱乐,就好像农猪直播的受众都是来看唐b的。大家尤其喜欢看鸡煲,尤其喜欢看鸡煲打小红,尤其喜欢看鸡煲打小红的时候豹毙,因为三班的一位同姓大师是鸡煲爱好者,又能上台操作,所以大家也喜欢看他玩鸡煲。

话说尖塔的兴起,至今已不可考。但毋庸置疑的,尖塔是生命中的游戏

Slay the Spire,中文名杀戮尖塔,又称尖塔奇兵。其独特的肉鸽牌组构建玩法令人上头,几乎凭一己之力将DBG这个品类的游戏带火了。

因为尖塔实在是太好玩了,很快在ꟻH流传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我当然也是一样,从初一开始入坑爬塔,此后一去不复返。

早期大家都还刚入门,对游戏了解还停留在浅层,后来大家渐入佳境,也就开始挑战更高难度的进阶20和mod,而尖塔也成为了三班课余闲谈的话题。

无聊时,大家总会提起,自己之前打了把怎么样的爽局,怎么怎么无敌,或者评价某些卡牌,怎么怎么幽默,亦或是玩尖塔梗。尖塔太成功了,现在尖塔吧还有一堆活人,B站上的尖塔视频热度也不低,跟一些小众独立游戏相比看的人多不少,而且有稳定的受众,同时也有稳定的内容产出,健康的社区生态。当然除了被人抨击的农猪和112345以外,我说别带😓

Slay the Spire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游戏,也是大家最喜欢在一体机上启动的游戏。它可能不是所有人最喜欢的,但一定能让所有人都喜欢。

因为尖塔实在是太好玩了。尖塔伟大,无需多言。尖塔的策略性和深度,带来的快感是其他游戏不能比拟的。同时,尖塔简单好理解,易于上手的特点又利于广泛传播。第一次爬塔就足以人沉浸其中,而在猝不及防的死亡中回过神来,迫不及待开启下一把。大概所有游戏都是如此,第一次上手,理解游戏的体验是独特而难忘的,而且永远不会有第二次。

一体机也不只用来爬塔,也会有各路大仙玩别的游戏(比如SenrenBanka)。有游戏的U盘成了硬通货,同学们互相交换游戏拷贝到自己的U盘里。我也不评判这种行为是对是错,只能说这是三班,或者是整个ꟻH都特有的文化了。这倒是很像远古时期玩家分享和传播游戏的方式。

我又想起初二毕业那天,0339把我叫上初三课室,打开一体机的时候。

0339非常自信的说,现在下面都在打扫卫生,初三的早就毕业了,绝对没有老师。

我半信半疑,插进U盘,复制文件夹启动后也不再多想。

我看着空荡荡的教室,有张桌子上甚至有瓶没喝完的蜜雪冰城。我想象着初三学长之前在这教室里发生了什么——可是我想象不出来。

进而我可以轻易的就想象到,未来的我回忆着现在的事情。

黑板上是他们留下的粉笔痕迹,应该是我不认识的人名缩写。

我想着要不要也在初二教室里写点什么,证明我来过这里,突然想起我好像写过了。

听起来真是没有素质呢。

我想起几个为数不多我认识的初三学长,大概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。

即使很久以后我又见到我认识的人,我也不一定能记得起来,记起来曾经发生的事情。那时的我也不是现在的我。

我害怕遗忘,遗忘从前的事情,至少我还能怀念。我又希望遗忘,干脆没有牵挂。

没多久手表里就传来铃声,我该走了。文件已经复制到了桌面上,0339留在那里继续爬着塔。我从初三一班的教室走下楼,耳边响彻着喧嚣的嬉笑声。

楼梯间里看着,同学们被迫或自愿的打扫着卫生,一边有一茬没一茬的闲聊。垃圾桶那里,各种纸张资料试卷堆成小山。

下楼,地上打着牌的,打着乒乓球,羽毛球的。

我背着沉重的包,走向门口。

......

临近放学,老师却不在教室,同学们二话不说启动尖塔,几个人轮流换岗盯防,一边催促着快打,直到结束。

我吃着魔芋爽,看着游戏界面保存并退出,台下观众激动骂唐,台上手套尴尬微笑,门口哨兵继续换防。

......

神人用小天才开热点,让一体机连上了网,打开海豹视频让全班观看,然而很快被赶来的老师发现。

“幕后黑手”却不知何方。一问,大家都说不是我干的。至于是谁干的?反正不是我干的。

......

我站在原地,不知所措,组织语言却什么都说不出口,大脑一片空白,不知未来如何。

......

我看着面前几人低着头,冷冷看着地板,捏着衣角。

......

我看着面前的画面,讲台上的人。

......

我看着手表里的视频。

......

每个学期毕业,我都有中别样的感觉,时间过得真快。转眼间又过了一个学期。

初二开学时,我心里默默想着,我的初中生活已经过去一半了。

最终,结束了。

我只记得一些片刻,我也不可能记住我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。就好像一局游戏,结束了还意犹未尽,可是你不能再开一局一模一样的游戏。

打开博客,我便想起一群人在一体机上看着某些人的博客。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。

明明大家是有联系方式的,毕业了又如何呢。可以预料的是,即使多年后会有什么同学聚会,也一定会有人缺席。

因为都回不去了,所以才会留念。

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义务该写点什么东西,让我在很久以后能想起一些东西,留下的,带走的,也为这三年做个纪念。


奥班的同学可以申请住宿,当然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走读的。

住宿的同学是很少的,所以我想应该没有几个人知道住宿是什么样子。

至少就25届来说,除了初一,只有我一个人。哈哈。

午睡和住宿是两码事,至少我是如此认为,午睡只是换了个位置午休。

住宿的生活差异是很大的,同样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。

军训——现在想起来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,尽管我可能不久又要重温一下,先不管这个。

关于我们军训的教官,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,因为众所周知他们的身份是不能被泄露的,所以也没有什么照片可以看。

但记忆挺深刻的是我们的教官很黑。似乎所有教官都很黑。当然并不是有什么恶意,只是可以感觉到他们“久经沙场饱经风霜”,身上的军人气质很明显。

军训其实并不算严苛,主要的困难还是糟糕的天气。我晒的头有点晕晕的,心里只想等着结束吹空调。总体来说还好,还是我太逊了。

军训最大的作用还是熟悉了一下校园和同学。实测下来只要过一个月就会把训练成果还给教官,大概每一届都如此。

不得不说,早期的食堂还是差强人意的。至少在军训期间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。

话说起来,25届的军训似乎是7天的,好吧我也记不太清楚,不过学弟们好像要少一点。

军训期间发生了不少趣事,不过我记不清了,只记得很有趣。

也就是在军训期间我开始住宿。不过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,25届开始只有3个人住宿,一时间我不知道该开心还是难过。初中没有宿舍,所以实际是住在高中里面的奥校宿舍,并不是和高中学长住的,其实隔得也不远。宿舍的环境其实一般吧,不过住久了也就习惯了,也没有什么特别糟糕的地方,当然也没有特别好的点。

初中住宿的人一直不多,以前学长留下的东西大概也一直留着。不知道哪位学长在一个宿舍门口用带子贴了个吉吉佬在墙上,三年来都没被撕掉。每次经过看到都很难绷。

应该是初中住宿的人少,所以其实学校的关注也不多,有时甚至可能会被遗忘,但确确实实存在住宿的同学。

生活老师,从我入学开始一直没变,只有她有事请假才会有高中的老师来顶替一会。当然生活老师非常好。

第一天晚上我们三个住宿的同学在三班教室里看电影。结束了,洪老师带我们回宿舍,带我们走侧门,上天桥,领到高中。第二天是李老师带,第三天是教皇带。不过二班并没有人住宿,一直没有。回到宿舍我们就写军训的材料,由于只有三个人,所以其实还是很宽敞的,可以在上铺的床板上,也可以在没人的下铺上。

这时候还不知道自习室的存在,我还以为是在教室里自习,在宿舍里自习。

后来生活老师让我们七点去绿色自习室。由于不熟悉,一开始我们甚至找了一会才找到,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,明明亮着灯那么明显,我们一开始就走错了,哈哈。

刚开学没作业,老师在自习室讲解了一些规则就没了。这个自习室我也待了两年,直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。

住宿时候难忘的还是高一届的学长。高两届的学长与我们交集不多,他们人也不多,但还是有一点点印象,比如说有个homo宿委。24届住宿的学长就要多得多了,可以分两个宿舍。每次自习下课他们都会打“篮球”。其实是很小的橡胶弹力球,跟三班的特产唐氏篮球差不多。但是他们每次下课都能打的不亦乐乎。

初二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选择走读,25届住宿的只剩下我一个人。于是理所当然的,我和24届的几位学长住一个宿舍。学长对学弟们都是很好的,就像兄长一样,因为住宿的同学实在很少。关于某些违禁品,我带的比较少,但是可以看学长的。平时也会闲聊各种学习生活的事情,以及一些重要的信息(确实很重要)。不过更重要的是,宿舍里就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了。

在宿舍十点多就打铃睡觉,不过一般来说在宿舍普遍会晚一些入睡,显然睡前夜谈之类的事情是十分常见的,更不要提黑镜。而且如果聊上头还会越聊越精神。这是我早期睡眠不足的一个原因,不好说这对我有什么影响,可能是上课比较容易犯困。不过似乎给了周围人一个我喜欢睡觉的印象。emmm......

晚自习的老师都是初中的老师轮班,每天都不同,但是一个学期是固定的。可以理解为随机刷新。之前有段时间就是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看。我初一的时候,物理周老师当时还在教24届时也看晚自习,不过当时我并不认识她,但是印象很深刻的是她的语言有些犀利,初二时我很快就认了出来。

说起来,宿舍生活还是挺单调的。当然平时在学校里的生活也没有多精彩,不过对我而言仍然难忘,难忘的所有点点滴滴。

周六上选修课可以比平时晚点,可以光明正大的逃掉早读。所以学长们会早起来打三国杀。每天周六早上醒来,耳边便传来学长们的喊声。

不过初三学长们不在绿色自习室里自习。自习室就只有我和初一学弟了。跟学弟聊天也还有点意思,所幸我们还有点共同的话题,能通过初一住宿生了解一些26届的情况,他们的级长居然是我初一的英语老师,也算是臭名昭著大名鼎鼎了。当然这一届还是很抽象的,跟25届不同,抽象得有点猎奇了。而有了两年经验的我可以传承一些ꟻH规则怪谈,并且似乎在无意识中间接产生了一点影响。由于ꟻHOJ已经建成,我之前的保存的一些内容也被某些人留意到了,还不知道怎么传播了出去。

我感觉住宿的同学应该都挺不错,因为能坚持下来的其实不多。很多同学住了一会就退宿了,只能说并不适合所有人,但是留下来的都很好。不过要不是离家远又何必住宿呢?除非只是来体验体验感觉,或者有一些神秘(?)原因。不过还是建议比较自律的同学来住宿。

当然了,住宿并没有想的舒服。我只是写正面的东西,负面的东西还是不要记住为好。在宿舍洗澡洗衣服,往床上一躺,其实就没什么了。黑镜这种东西,实际上宿舍里也不会经常出现,棋牌倒是多点,娱乐确实比较匮乏。总体而言,还是挺平淡的。

到我初三了,高一届的学长们都毕业了。看到空荡荡的宿舍,心中难免有些零落。25届还是只有我住宿,所以我又和初二的也就是26届一起住了。

其实跟谁住都没什么区别,区别在于晚上和谁聊天罢了。

我就成了初中唯一的初三住宿生,哈哈。26届已经基本熟悉了,又有新来的27届,每次看着都能回想起我初一时候的日子。那时候初三的学长也是那么看我们,像一个轮回,或者说是每个人都要走一遍的路。

到了初三区别其实也不大,只是我在教室里晚自习而已。晚自习的同学也不多,不过好歹是有一两个人,下课还能拉隔壁班的打会牌。

不得不提有的人打牌还赌钱,赌钱还瘾大,瘾大还输钱,输钱就欠钱,欠钱也不还。不过其实我不在乎,都是打着玩的,这些陈年旧事还是不提为好。另外大家远离赌博。

晚自习偶尔还会有王大师授课,因为晚自习的老师是不定时刷新的,也算传统艺能了。

晚自习开始之前,会关灯放音乐“正念练习”。不过我从来没做过,也没几个人跟着做,一般来说是闲着无聊或者趴着躺一会。

第二节课可以去找老师问问题,不过想找的老师不一定刷新就是了。

有的时候可能只有一个人自习。教室里就只有一个人,莫名感到诡异。关上灯,就更奇怪了。估计是原本热闹的教室形成了反差吧。

如果从初一算起来,这样的情况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次。我平时出校比较晚,毕竟住宿也不是很着急回去,所以经常留在教室里,看着教室里的人一个个离开,越来越少。


还想写点什么,但是又不能再写了。

三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,也有不太好的回忆,不过都已经过去了。

还有各种研学,樟洞、香草世界......

运动会、百日誓师、迎新班会......

也都过去了。

我们的初中生活也就到此落幕。想来还有许多未竟的遗憾,但也从未后悔。

还有许多的片刻和点滴,无法一一记录,有的也模糊不清了。

就像被橡皮轻轻擦过,渐渐淡去,最终只留下一个印记,只能用笔勾勒出一个形状。

不过,也够了。

你聪明的,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

事已至此,我还能说什么呢?

想说什么,但又说不出来。

这就是谁解其中味吧。即使是意料之中,也难以淡然了之。

然而无论如何牵扯,终究要向前。

所以,结束了,但也是新的开始。

老生常谈,不多赘述。

愿君无虞,与君共勉。


在此告别。


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