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C20250064's blog
预习
- 2025-3-20 2:04:37 @
醉翁亭记
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
欧阳修虽然醉了,但是酒醒之后回想起滁州山水一行,心里还是有一些美好的回忆,想用文章来描述。他总结了三层快乐:
1.当饮宴的人们散去之后,树林里的鸟儿都活跃了起来。没有了人的干扰,它们可以在欢乐地跳跃、愉快地嬉戏。但这些鸟儿只知道在山林里游玩十分快乐,而不知道游人宾客为什么也在山林里如此快乐。
这是动物可以表达最简单的乐趣。
2.宾客知道跟着欧阳修玩很快乐,但不知道为什么欧阳修看起来比自己更加快乐。
如前文“觥筹交错”“起坐喧哗”,这是因为社交聚会得到的快乐。
3.欧阳修深知,只有百姓安居乐业,自己才有时间和心情出来玩乐,而这美好的自然环境,都是自己的功劳啊,这如何能不快乐?
使众人获得快乐,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。《孟子》中也有一句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”,你对人民好,人民也会念你的好,世界上的好与乐都是相互的。
欧阳修身为滁州的地方官,自然有这样的精神追求。虽然他在宴席上经常喝醉,但心里始终是清醒的,他一直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如此快乐。
我佩服欧阳修为人找想的品质,如果是我我肯定做不到。我也想过为在书上什么《醉翁亭记》是《岳阳楼记》的下一篇,现在看除了格式、长度等因素外,主旨或许才是其中的重点,欧阳修也正是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最好体现。
湖心亭看雪
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
这句话选用的几个量词都非常妙,我在第一次读这句话时就被这几个量词折服了。
想象当时的画面,作者的船已经在西湖水面终于了,周围的一切都是白色的,浑然一体,只有几处影子形成的轮廓可以在这白茫茫中分辨出来。实际上他说的这些影子都是周围重要的坐标参照物:
首先是“长堤一痕”。其实许多名人是在杭州修过堤的,这在当时成了一种习惯,其中最有名的是苏堤和白堤,分别是苏轼和白居易在做太守时修建的。张岱据资料记载当时住在涌金门附近,去湖心亭经过的应该是苏堤。他看到苏堤在朦胧的夜色中拖出一道长长的痕迹,其实“痕”本身没有量词这个用法,但放在这里就像是水墨画中的一笔,用作量词反而非常有画面感,汉语的神奇就在此处体现。
然后他看到了他想去的湖心亭:“湖心亭一点”。因为湖心亭所在的小岛实际上是非常小的,所以用了“点”这个量词,可以想象成水墨画中的几点墨水,原本不是很起眼,但在这幅大体是白色的画中,却被映衬得格外显眼。
他将视角拉回到自己:“余舟一芥”“舟中人两三粒”。“芥”指的是小草,来源于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提到过的“覆杯水于坳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”,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,说明自己承的船非常小,在天地间就像一颗小草随着波浪摆动,小草叶上还有两三个颗粒,是张岱和船夫等人。
这句话结构和醉翁亭记的开头有些相似,从大景到小景再到自身,加上量词的妙用,给人一种将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。
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。
作者到了湖心亭上,发现在这样一片寂静的天地中,居然还有两个人已经到了亭上。他们看到作者,也很欣喜,想不到还有他这样和自己有相同心境的人。下船时,就连船夫也要喃喃说: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啊。崇祯五年十二月的这一天如此寻常,而又变得如此不一样。
读到这里,我有些为作者庆幸,世间可相遇的地方太多了,但是没有想到,却也有和作者一样的人,在这样的景色和心境中和作者相遇。
“崇祯五年十二月”本来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个时间刻度。这个时间对于自然,对于世界,对于宇宙,对于时间长河,都微不足道。但湖心亭看雪令我庆幸的是,原先作者并不期待有人能与他一同来这没人的去处看雪,竟没想到,有人和作者一样,在这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和为着同样的目的与作者相遇。”
大概这就是在如此广袤与寂静的宇宙中能带给我慰借与欣喜的事吧。宇宙是无限的,时间是没有尽头的,空间是无穷无尽的,而尘埃般渺小的人在某件事上成为了暂时的,并且无可替代的知己,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,哪怕相遇只有那一秒钟。
我很喜欢这一种感觉,不知道作者喜不喜欢。
咸阳城东楼
第一次读到时是和刘禹锡的《西塞山怀古》一起读的,感觉颇有相似之处,无论结构、描写手法都大抵相同,都是我喜爱的风格,甚至韵脚都是超级好听的十一尤。
我对古诗中怀古但不伤今的句子特别喜欢,像《西塞山怀古》中的尾联“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”,又像李商隐的《隋宫》颔联“玉玺不缘归日角,锦帆应是到天涯”。这首七律的颔联十分出名,但同样的我更喜欢它的尾联,“行人莫问当年事,故国东来渭水流”,有一种浓厚的历史的沧桑感,但又没有刻意地讽刺什么社会现状,读起来十分通顺,十分舒服。
许浑本人其实不太出名,在我的记忆里也只有这首诗和“日暮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”,但好的诗作并非因为作者本身颇具名望才能熠熠生辉,一些冷门诗人的作品也值得细细品味。
无题
这是最经典的一首无题诗,完美的展现出李商隐的诗绚烂夺目又隐晦迷离的特点。我也算是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爱好者了,已经背了六首无题,如果算上《锦瑟》和《碧城三首·其一》那么就是八首。这八首诗的风格相近,都有一些及其出名的句子,比如“星沉海底当窗见,雨过河源隔座看”“春心莫共花争发,一寸相思一寸灰”“斑骓只系垂杨岸,何处西南任好风”。
课本上这首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也是当中最有名的,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用这句诗来形容默默付出的人,尤其是教师,但其实这首诗的本意并不如此。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很多,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观点,也都不是无凭无据。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、纯正的爱情诗,李商隐的所有无题讲的也都是纯粹的爱情,当然我也希望在课上听到其他的解读。
这首诗会比一般的七律更加有节奏,我认为其实是因为用了顶针的写法,只不过和一般同字的顶针不同,用的是同词性的顶针:
东风——春蚕,无力——到死,百花残——丝方尽
蜡炬成灰——(面对)晓镜,泪始干——但愁云鬓改
夜、月光——(飘渺的)蓬莱
我认为这是这首诗如此有节奏的关键。
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
这首词我已经背了差不多十年,重新读到时又唤醒了沉睡的记忆。那时我还没上小学,识字也不算多,随便翻一本儿童版的宋词就就着拼音开始胡乱背。当时还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,不知道这写的是多么残酷的现实,还可以嘻嘻哈哈地背出来,现在一看就只剩潸然泪下的份了。
这几年我们都活在极高浓度的竞赛生活中,享受着竞赛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,有时也因为自己积累功底或思维能力不足而伤心。在这种生活中,人最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是幻想和悲观,可能仅仅因为一次小测成绩的好坏,一个有实力或没实力的人的一句话,就满心欢喜自以为是,抑或是对自己是否有前途产生了怀疑。
其实这两种情绪正是辛弃疾这首词的主题:悲观和幻想永远不是青年的明天。我们都是词中人,像辛弃疾笔下的主人公,有时沉迷幻想有时悲观处事。如果我们能跳脱出这两种情绪的漩涡,那我们实力的精神都会去到一个新的阶层。
梦游天姥吟留别
这是一首我十分熟悉的中长篇古体诗,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,在文学艺术价值上比之前学习他的绝句更要高上许多。
首先这首诗的题目非常容易读错。“吟”在古代是常用的文体,用于歌行体的结尾,而这首诗是李白在将要分别时写给留在山东的友人的(留别指留给在原地),原题目是“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”,后来修改为“梦游天姥吟留别”,但因为改后题目是七个字,有点像七言律诗的格式,有些人可能会读成“梦游天姥/吟留别”,其实正确的读音是“梦游天姥吟/留别”。
全诗分为梦因、梦幻、梦醒三个阶段,完整叙述了一个追梦人的梦游经历,文字主要集中在梦幻阶段。这首诗妙在梦幻中藕断丝连的音韵与内容。
此处选择平水韵来进行分析,可以分为几处:
“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” ——入声,六月
其实这句诗是倒装句,正确语序是“一月夜飞度镜湖”,为了押韵而倒装。
“湖月照我影~空中闻天鸡” ——八齐
“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” ——九青
前几部分都是描绘上山路上的景象,是同一主题,但已经换了两次韵,仿佛是在写不同的主题,这种似断非断给人以强烈的时空变换的感觉,像是在跟着李白在一路上发现不同的景物、观赏不同的风景。
“熊咆龙吟殷岩泉~水澹澹兮生烟” ——一先
“列缺霹雳~日月照耀金银台” ——十灰
这是正常的换韵。
“霓为衣兮风为马~失向来之烟霞” ——六麻
最后的六麻真的很绝,从梦中的高潮部分写道梦突然醒来后自己的迷茫都用的同一个韵,给人带来梦境藕断丝连的感觉。虽然李白梦醒了,他也终于发现这是一场梦,但梦中的景色、经历都是他日夜都想要见到、拥有的,所以用同一个韵来写,仿佛他的梦境并没有结束在这一瞬间,而是他存在他的梦就存在,他一直活在他的梦中。
这首歌行体和《蜀道难》不少地方有相似之处,描写的顺序、韵脚的处理都十分出色,两篇我都比较熟悉,要论个人喜好我还是喜欢这篇,可能是这首诗带来的神仙的气息吧。
出师表
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
这个开头第一眼看起来很普通,和后代的其他“出师表”并无差异。但实际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行文思路与后代有很大的不同,导致不少人看这篇出师表只能总结出“忠诚”这种浅显的感情,这不怪现代的人。忠诚,只是诸葛亮最基本的情感。
举个例子,如果乾隆的将领在征战前想写一篇“出师表”以体现自己的忠诚,那他会怎么写?那行文思路大概就是歌颂先皇的英明和伟大——赞颂乾隆的年轻有为,说我们大清必将在乾隆您手里中兴盛世——用长篇大论浮夸的辞藻堆砌来论述“我很忠诚”——贬低敌人、抬高自己——以“大无畏”“正义”的精神论述为什么“此战必胜”。这很可笑。
相信大家能看出这里面的区别了。诸葛亮开头非常直接,直接一阵见血地列出季汉现在所受到的危机,没有半点掩饰。如果要让乾隆的武将来写,那只会写“敌人一天天坏下去,我们一天天好起来,魏国才处于‘危机存亡之秋’”。
正是因为后代的官样文章太过于浮夸,这导致人们经过这些文章的洗礼后,看到出师表会觉得不舒服。我们很难从文章里看出忠君爱国的思想,反倒是会让人觉得诸葛亮在展示野心、独揽大权,网上很多诋毁诸葛亮的发言不少来源于此。
诸葛亮对于刘禅说的话,不像是臣子对于君主说的话,更像父亲对于孩儿的嘱托。这并不是说诸葛亮仗着自己是长辈而看不起刘禅,而特别像父母对孩子那种真挚的情感。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往往都是最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,比如“考试要多检查”“在学校好好学习”之类的,如果一个外人对你说,你会觉得奇怪,因为这些朴素的嘱托都只出自亲人的口中。
这给我的感觉是,诸葛亮根本不需要装忠臣,所有季汉人,上至皇帝,下至平民,都无比相信诸葛亮的忠心。所以他既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感慨自己多忠心,也不会跟后世的所谓的“清流”故意通过大骂皇帝来体现自己是个忠臣。那些手法都很刻意,诸葛亮对刘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,他就是把最真实的情况说出来。
这正是季汉给人的魅力:所有人团结一心,相互信任,没有猜忌和党争,大家共同谱写那篇流芳百世浪漫又悲壮的史诗。
“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。”
不要觉得推荐能人很容易,因为你不仅不能让皇帝觉得你独揽大权培养自己的羽翼,还要这些大臣真正忠心,不会有架空皇帝的野心。如果觉得其他朝代距离季汉太远,那不妨拿同时期的魏和吴做个对比:
吴国是前一种情况,孙休觉得孙綝损害了他的权力,于是假装隐忍,实则扶持自己的势力,等成熟后将孙綝一派彻底诛杀,吴国自此实力大减。
魏国是后一种情况,司马家一家独大,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把持朝纲,废曹芳、杀曹髦、逼曹奂让位,这后果自然不必多说,再受禅依样画葫芦,魏国被晋国取代。
而季汉出现了第三种情况,除了郭攸之早死以外,刘禅把剩下两个人都重用了,后来这两个人也没有辜负期望,一位卒于任上,一位死于意外、被刺客刺杀。刘禅也没有在两人死后对他们的家族、党羽进行大面积的清算,其后人也得到重用,在季汉将亡时皆英勇就义。
甚至出师表中诸葛亮没有提到的自家后人,也都被重用,也都尽忠报国,刘禅把女儿嫁给诸葛瞻,诸葛瞻面临兵力数倍于自己的邓艾,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。姜维更是宁可舍弃自己在后世的名声,也要“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、日月幽而复明。”
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比季汉壮烈。
诸葛亮和刘禅是相互信任、相互成就的。季汉不仅是同时代最和谐的君臣关系,即便放眼后世也是独一档的存在,从不存在超越。或许就是这种君臣关系,才有了季汉的浪漫。